新闻中心NEWS

【建党百年】“党史微课堂,今天我来讲” ——经管学部财务管理系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1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到来,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4月16日,天津大学经管学部财务管理系党支部开展了“党史微课堂,今天我来讲”党史学习教育。党员采用轮流讲党史、校史、系史,党员教师学术创业史的方式,学习党员模范先进事迹。


2B040


  支部党员在党支部书记吴文清的带领下集体学习了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西北联大与“兴学强国”精神》吴文清提到,文章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大学为保存高等教育的火种纷纷西迁。时任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先生带领北洋大学师生迁至陕西,北洋大学成为西北联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颠沛流离的烽火岁月中,北洋学子仍潜心苦读,成就了校史中“七星灯火”的一段佳话。通过文章学习,党员们可以了解到由于西北联大地处西安,许多青年学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向往光明,纷纷去往延安参加了抗日队伍。组成西北联大的院校中都有为抗日救国捐躯的先烈,以“兴学强国”为核心的西北联大精神是在民族危难中磨练锻造,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下的西北联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作为中国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发端于民族危亡之际,其首要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开展学术研究,而是把兴学作为手段,把强国作为目标。可以说,“兴学强国”来源于反侵略、反压迫、追求自强的民族诉求,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在大学文化中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大学捍卫真理、坚守正义的基本理念,是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与独特基因,也是中国大学最重要的特色。


  支部委员苏云鹏讲述了天津大学原管理学院院长张世英教授的学术创业史。1970年5月,张世英教授被调到基层工作,和家人居住在仅11平米的住所中,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即便如此,张教授泰然处之,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失去了继续专心于科研的条件和机会,他便潜心于将自己在工作和实践中搜集的数据和经验汇编、总结成册,寄使命于学术研究。白天上班,他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书。“我写了四年,改了三年,一共七年才完成”,张世英教授在回忆中提到。1978年,国内的系统辨识、数量经济学科、金融计量经济学等专业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张世英教授《测量实践的数据处理》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99年,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张教授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据张教授夫人描述,“当时他下班回家,连楼梯也爬不上去了,豆大的汗珠直落但还是硬撑着。心脏支架手术后,为了科研和工作,仅仅经过了短暂的休养,又重返第一线。”张教授说:“我是一名党员,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冲在前头,做人、做学问、做事情都要冲在前头,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战斗在前头。”


  吴文清分享了赵黎明教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1985年天津大学扶贫支援河北省完县即现在的顺平县。当时还是讲师的赵黎明随同学校一起到该县扶贫慰问。大量的实践调查使赵黎明深深感到农村教育的落后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在倾其心血培养国家高级管理人才的同时,赵黎明始终默默地关心着贫困地区孩子的成长,希望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状况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十多年来,赵黎明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通过“希望工程”先后捐助了23名各民族的失学儿童,率先捐资并感召他的学生们先后在青海、新疆、广西等全国边远、贫困地区及革命老区捐建了5所“黎明希望小学”,400亩“黎明希望林”,并在天津大学设立“北洋——黎明励学金”,个人捐助总金额达100多万元,受益青少年学生近千人。2010年,赵黎明教授倡议发起并带头捐资共计100万元设立的“北洋——黎明励学金”正式启动。他坚持捐资助学,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了大学校园之外,为近千名贫困地区的孩子点亮了求知的“黎明之光”。他的“感恩”情怀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师生们一起将捐资助学做成了一项感人的事业。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化在自己的行动中。

  通过对天津大学党员事迹的学习,财务管理系党员们感触颇深,进一步了解到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社会做出的无私付出,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学习到共产党人伟大的奉献精神。回顾百年党史,历尽无数沧桑,正是这些共产党员们无畏的坚持与坚守,才铸就了祖国如今的辉煌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