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傅德铭 | 我的大学梦

发布时间:2015-07-03

前言

读完本文,我们会感慨傅德铭校友漫长的求学之路,体会到那个时代求学的艰辛,更珍惜在校的美好时光,更感恩当下学习的便捷条件;我们会感叹傅德铭校友深厚的母校情怀,也想告诉远行在外的经管学子:母校也牵挂着你们,期待着校友们能常回家看看,与母校师生共聚一堂、再叙深情。

正文

“暖融融的日光透过窗棂,静静地洒在我的书桌上,书桌上的玻璃台板下,压着一张照片,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把我带回到天大校园,回忆起那漫长的求学之路,心中不禁激起感情的涟漪------

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我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嘹亮歌声,憧憬着“成为一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工程师”的求学之梦。1966年9月,我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由于文革浪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我们初一年级在教室上课仅有一个月,数学刚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就接到通知停课“闹革命”,开展文化大革命。当时还是个年仅十四岁顽童的我,便被派到工厂接受再教育了,名曰“半工半读”,实是废弃学业,跟班劳动。

1970年我初中毕业,70届初中生比较幸运,全部留城分配进了工厂。当我分配留厂成为正式工人的时候,工厂已搬迁至劳动西路,新建的标准厂房装上了3吨简易行车,80多公斤重的工件乖乖地听从行车的调遣,手和肩膀解放了!我熟练地操作着C630车床,主轴飞转,银屑飞溅,我在行车的辅佐下,加工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机械零件。行车与钢轨隆隆的撞击,迸发出我心头对工厂、对本职岗位炽热的火花。1975年在大干的日子里,我创下了日超50个工时的工厂记录,大红喜报映红了我稚气的脸蛋,我被评为工厂十大标兵之一。

1977年,在组织的培养下,我走上了车间主任的管理岗位,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新建的5000平方米金加工车间已经安装了20吨的大型行车,工厂生产也从修造C630普通车床扩展到开发制造橡塑机械开炼机、密炼机整套系列设备。此时,我这个文革初中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时任厂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许德祥同志语重心长的谈话鼓励和鞭策了我,工人师傅也积极支持我,使我树立起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边干边学。

但是,知识的贫乏、学识的浅薄使得我不得不奋发努力。我除了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初高中基础文化。用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思慕着有一天,能有机会系统学习掌握文化和专业管理知识,能象行车起吊那样,把工作中的障碍统统搬掉,使工厂的管理井井有条。

1977年12月全国恢复高考,我非常羡慕地欢送本车间青年工人雷永康(他是省常中老三届高中生)参加高考被大学录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江南北,重新激起了我们这一代文革初中生的求学之梦。从这时开始,我就暗下决心,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以弥补不足。我从初中课程补起,从二十六个英文字母ABC学起。白天繁忙的车间管理工作,晚上赶到市文化宫上业余补习班,清晨还要收听英语广播教学,开始几个月还是踌躇满志,渐渐地工作的压力和业余学习的难度使我力不从心。由于车间生产任务繁忙经常性加班,业余学习时间往往被加班挤占了,我越来越赶不上课程的教学进度。1980年,我被调任厂生产科副科长兼生产总调度,此时的工厂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铸钢、铸铁、机械加工和总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橡胶塑料机械制造企业,而与该重要的管理岗位相对应,自己的学识、资历和管理能力更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差距。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各级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常州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委还专门举办了干部高中补习班,时任厂党总支书记包朝荣同志鼓励我参加入学资格考试,并向上级推荐报了名。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业余初中课程的自学没有白费,我终于如偿以愿通过了入学考试,于1983年脱产进入由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常州市二中干部高中理科班学习和高考复习,数理化语文政治五门课程一齐上,要在2年时间里强化学习完成6年中学课程和高考复习,并参加全国高考。学校也是选派了各学科的教研组长给我们授课,高考冲刺阶段,各位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不能忘怀;在高考前夕,校长汪鹤铭老师亲自走上讲台为我们进行数学总复习的情景仍记忆犹新。知识就是力量,或许是学习的韧劲叩开了我理想的大门,在1985年,已届而立之年的我,竟以冒尖的成绩考取了天津大学,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的求学之梦。

我离开了沸腾的工厂,来到了北国宁静的校园,攻读管理工程专业。在天大校园,我以“有志者事竟成”自勉,克服了学习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填平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深壑。每当接到工厂领导的来信,我都要反复细读,享受工厂改革发展取得成果的喜悦,用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毕业论文《现代管理技术在我厂生产计划管理中的应用》获得了管理系优秀论文奖。

天津大学与常州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因为天津大学的创办者是我们常州籍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天津大学原名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母校不仅在教育界久享盛誉,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常州人民敬仰的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就是北洋大学1920年法政系毕业生。张太雷铜像矗立于母校的北洋广场,铜像下方大理石纪念碑正面铭刻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张太雷烈士”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两侧还镌刻着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今年是张太雷光荣牺牲87周年纪念,他是天津大学的骄傲,也是常州人民的光荣。我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来到北洋广场,瞻仰太雷烈士的铜像,缅怀烈士业绩,激励学业有成。

新中国65年的光辉历程激励着有特殊经历的我们这一代人,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求学之路,使我终身难忘。回想大学时光,3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北洋广场,敬业湖畔,春天的柳絮,夏天的骄阳,秋天的狂风,冬天的雪仗……,这些都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人生最难忘的回忆。此时此刻,毕业临行前史绍熙校长(常州籍中科院院士,他为我国内燃机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我们常州干部班同学的教诲在耳边回响:“工厂的起飞,要靠两个轮子,一是科技,二是管理,横轴是人才”。这是多么贴切的比喻啊!在隆重的毕业典礼结束后,常州籍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渝钦教授及全体任课老师和我们同学合影留念,留下了这珍贵的历史记忆。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我们干部班的同学们都已奔赴各级领导岗位,为常州经济的腾飞发挥着积极作用。“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母校淳朴的学风早已融入我们每个同学的血脉,她“实事求是”的校训更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地努力。年华似水,岁月如歌。三十载的光阴,在指尖悄悄流走,而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明年将迎来母校120年华诞校庆,我们85级常州干部班同学及天大常州校友会(筹)校友期待相聚北洋园,让我们相聚北洋园,共同见证母校今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