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口述经管 | 王正欧: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发布时间:2022-03-15

(通讯员:宇文慧)立足党和国家不同阶段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原管理学院)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岗位都涌现出一批勇于担当、勤于作为的前辈学人,他们为学院发展贡献了青春与热血。

近期,我们邀请数位奋斗于初创期的前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望来时路。现开设“口述经管”栏目,帮助学部师生了解学院事业的来龙去脉,凝练学院精神文化,以此铭记前辈学人潜心科研、倾心育人的卓越贡献,弘扬严谨治学的校风、胸怀家国的情怀和甘为人梯的精神,进一步凝聚共识,引导广大师生肩负时代使命。让我们共同用心聆听他们口述经管历史,用心记录经管精神,用心感受经管情怀。



01 我与系统所共成长

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系统所”)成立于1978年,起初的骨干成员有8人,分别是刘豹、韩建勋、李光泉、王正欧、汪德馨、韩文秀、高紫光、贺国光,都是从自动化系热工仪表与自动装置专业抽调出来的。

我是天津大学第一届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的学生,于1956年入学,1961年毕业,毕业后我在刘豹先生指导下,在气动自动装置研究组做研究工作。

自1971年始,我做了两项与实际相关的项目:一是为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制遥控气动液面控制器(用于有放射性的密闭室内装置),该项目最终被二机部评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是参加东北白城制氧机大会战项目,研制该项目的核心部件“射流自动切换器”。自此之后,我做的都是理论方法相关的研究。

1974至1975年,我带1973级、1974级工农兵学员到工厂实践,之后我主讲气动自动调节装置课,一直讲到1978年。

系统所成立前夕,刘豹先生在自动化系内主持过两次会议,主要介绍系统所未来工作设想、招揽师资等基本情况,并征集大家的意见。当时我们这些最早的成员基本都在,除了贺国光在德国做访问学者,他一年之后才回来。

1978年系统所从14楼搬到6楼,有了独立的办公地点。至此老师们开始分别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各个领域的文献,每周就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学术报告。我个人研究领域主要是系统辨识、系统建模,关于这些方面的综述也比较多。

1978年下半年,系统所招收第一届系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共7位。早年间只有教授才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系统所只有刘豹先生是教授,因此学生都在刘豹先生名下,其他老师配合完成指导工作。我当时准备了两个课题,而且前人的工作也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刘先生让我帮忙带两名学生。我负责指导的两位硕士生是纪远东、姜伟。纪远东是天津大学著名校友,他关心热爱母校,曾先后向母校捐款累计逾200万元。1981年我负责帮刘豹先生指导的研究生有张维(管理与经济学部原主任),还有后来考到美国的杜亚峰。

当时我们所学的自动化主要是早期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靠刘豹先生主编的《自动调节原理》一书。“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现代控制理论对我们来说完全是新的。南开大学数学系专门成立了自动化教研室,开设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我每次都去旁听,我比较喜欢钻研,每次听完课后我再回天津大学上自习,把知识彻底搞懂弄透。

刘豹先生讲了两年“系统辨识”课程后,我就开始接着讲“系统辨识”课程,同时着手做系统辨识相关研究。这个研究领域难度较大,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我最早研究的是小样本系统辨识,因为系统辨识通常要求大样本,但是实际上一般得不到那么多数据,于是我就想在小样本情况下探索是否也能做。我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构思了不少方法,成果发表在《系统工程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天津大学学报》《信息与控制》等刊物以及一些国际会议上。我1987年与刘豹先生合著书籍《系统辨识》,一共10章,其中前面4章是刘豹先生的讲课内容,其余6章是我新增加的。这本书是当时系统辨识领域里包含最新内容的一本书。可以说,我花了很多精力筹备出版《系统辨识》这本书,最终于1993年正式出版

1987年12月到1988年12月,我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气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到美国后我发现人工智能很热门,但是中国还没有多少人做。我在普渡大学还听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人工神经网络”。当时我就预感,从21世纪开始,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我每天从早到晚泡图书馆学习了很多相关内容,我个人比较擅长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复印了很多有关论文及相关图书带回国。回国后,刘豹先生让我在系统所开设了三次人工智能讲座。

之后我找准研究方向,正式带学生开始研究神经网络。当时我在国际会议、国内会议、《自动化学报》《系统工程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会议和刊物都发表了很多文章,这些刊物都是一流的,也是比较难发表的。刘豹先生向我提出建议,要多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文章,当时国内刊物水平毕竟有限,他说我有这个能力。我还开设了“神经网络原理”课程,硕士生、博士生等很多听众都来听课,教室经常会坐满。

从1995年开始,我做的课题倾向于国际前沿领域,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选中了一些创新性大、也最有可能出成果的课题。我给学生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给予了一些指导,遇到问题时会共同解决,一直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写完文章以后,我利用暑假时间做进一步修改补充,再写成英文稿,投国际著名刊物。因为平常工作没有时间,英语写作又需要耗费精力,因此我一般选择利用暑假时间完成该项工作。较早的一篇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国际系统科学期刊》),该期刊是系统工程领域里等级最高的。第二篇发表在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领域中的著名刊物。

我后来做双向联想记忆研究,当时指导学生研究了一种较复杂的模型,我后来将其简化,并将整个双向联想过程用数学式表示出来,并证明了双向联想过程的收敛性,还补充了与现有同类模型性能比较显示其优越性的的大量仿真结果。文章发表于国际计算机领域的顶级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这个期刊审稿十分严格,五个评审只要有一人不通过,文章就录不上。这是我最高水平的文章,也是由我独立完成的。刘豹先生曾经说过,如果系统所每年有几篇著名刊物论文,在国际上知名度就很高了。

1997年我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直到退休共申请到三项国家自然基金。因为年龄原因,到2004年退休后就没有再招博士生了。管理学院(后为管理与经济学部)每年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依据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高水平论文的数量。我觉得视野要广,创新性要强,技术路线要合理,同时也要有过去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做基础,这样才能申请到基金。我后来担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每年要评审很多申请项目,退休后就没有继续干了。1999年后2001年我获得两次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02 倾心育人 匠心筑梦

我个人的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好。学生的论文处于什么水平、能发表到什么刊物,我一看便心里有底。举个例子,林燕是我负责指导的硕士生,我曾经从美国带回来一本机器学习相关的博士论文拿给林燕看,当时我已经定好题目以及研究方案了。她的毕业论文完成后,研究工作和结论都不错,我让她写了一篇文章投给《自动化学报》,结果却被退回,主要是文字写作的问题。之后,我自己又依据该论文的结果分别改写成两篇不同的内容的文章,结果一篇发表在《自动化学报》,另一篇发表在《天津大学报》。我觉得写作能力真的很重要,即使有好的素材,写作功底不扎实也不行。

我每天都看国际刊物,每当博士生着手做论文,我首先会为学生定好研究方向,列出每个人要看的书单和论文单,嘱咐学生至少花一个月时间大量阅读,有的论文要精读。做课题前,我会给每个学生提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我对硕士生、博士生要求通常都很严格,与他们一周见一次面,让他们汇报上周做的工作,并提出新的要求。我带的三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参与的学生都做得不错。我第一个博士生是哈工大毕业的,我要求他的论文除了推导出算法和仿真检验,还需要数学证明,他的博士论文得到了中科院等10个单位的全优评价,后被评为天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我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录用率都较高,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5篇以上论文。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执意要转报我,我告诉他我一般要好学生,约定他明年再考一次,考试合格的话我就收他做学生,后来他真的就考上了,后面钻研得不错。粗集理论、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等等……好多内容学生都要学习,我让这位同学将粗集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做一篇分类的文章,我建议投国际刊物,但是他的写作水平一般,我从头至尾重新改了文章,最后论文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欧洲运筹学杂志),他也因此被评为天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工作后又被破格评定为教授。就这样,我一共培养了20名博士生、40名左右硕士生。

03 恪尽职守 倾心服务《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学报》是系统工程学会下很重要的刊物。1997年我当博导后刘豹先生让我担任《系统工程学报》副主编,我把版面从80页扩展到110页,页面改得更加美观、更加富有特色,还提高了审稿要求。

2006年我担任《系统工程学报》主编,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唐万生担任副主编,后来2011年他接任主编,他年仅40多岁就发表了很多论文,他自己也感兴趣做学报工作。

《系统工程学报》曾经参与过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刊物工程C类项目资助的评选,当时竞争刊物很多,包括上海交大的《系统管理学报》《信息与控制》,最终《系统工程学报》获得了精品科技刊物工程C类项目的资助

04 我心目中的刘豹先生

管理学院创院院长刘豹先生有一些特质我特别敬佩:一是做事有魄,他主导把化工仪表自动化专业从化工系分出来,之后又牵头成立系统所;二是工作认真严谨,他桌上经常有一大沓要处理的工作,我每次去找他,都不敢占用太多他的时间。刘豹先生的著作《自动调节原理》我阅读得很仔细,我认为这本书非常严谨,没有任何漏洞。

他对人也特别和蔼,总是给师生给予诚恳指导。他告诉我们要掌握俄语、英语、德语和日语等语言。我最早看的专业文献基本都是俄语,后来主要看英语。刘先生本人精通英语,我之前写论文还请刘先生帮忙看看英语表达问题。

可以说,刘豹先生的一生彰显了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励志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始终都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关爱学生。


王正欧介绍

王正欧,男,1938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并留校工作,1978年转到新成立的系统工程研究所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系统工程学报副主编、主编。1987年前主要从事系统辨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12月至1988年12月在美国普渡大学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作访问学者,1988年以后主要从事神经网络和计算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Neural Network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自动化学报、系统工程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曾被聘为IEEE成员、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在神经网络研究的初期曾在当时的热点领域之一(联想记忆领域)提出一种基于最优线性联想记忆的双向联想记忆方法,在记忆容量和抗噪性能方面处于当时的前列,得到国际上的好评,文章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上;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小样本系统辨识和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时变系统辨识领域曾提出多种有效的辨识方法;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优化及混沌控制领域曾对多种经典问题提出多种有效的优化方法及混沌控制方法;在数据挖掘及文本挖掘领域运用软计算技术(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理论及粗集理论)提出多种有效的挖掘方法。指导的学生中有两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天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称号。曾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曾与刘豹先生合作编著《系统辨识》一本;参与编写《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普及教材》一本;编选了系统工程选集第2集《系统辨识》一本;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1.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非平稳系统辨识与预测,项目编号:69774033,主要参加人:顾成奎;2.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优化技术研究,项目编号:79970042,主要参加人:张国平、李冬梅、王秀宏;3. 用于数据挖掘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融合技术研究,项目编号:60275020,主要参加人:李仁璞、安金龙、王莉、耿新青、钱晓东、郝占刚、董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