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化博士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打破博士招生指标传统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将博士指标向高水平师资和优质生源倾斜的动态调节机制。确定导师招生的基础限额和奖励限额,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将招生指标向高水平导师倾斜;提前选拔阶段优先满足限额、普通招考阶段学部内全部申请者排序录取,将招生指标向优质生源倾斜,同时最大限度完成学校下达的招生指标。通过机制调整,博士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2. 调整学术期刊分级原则,聚焦商科、提高论文水平
聚焦新商科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参考UT/DALLAS 24种、金融时报50种、ABS期刊等国际顶级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中文期刊,重新界定学术期刊分级原则,同时调整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使博士生培养与学科建设互为支撑、协同发展。
对比2013版的学术期刊分级原则,2019版在参考国际国内规范以及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更注重聚焦商科特点且区分更细。部分级别的ABS期刊,以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等中文期刊的分值增加;SSCI、SCI的分值大幅下降。例如,SSCI Q2及以上期刊由原来的5分降低为3分,SCI或SSCI检索源期刊由原来的5分降低为2分;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学报分则从原来的3分升高至5分。
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顶尖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和国际评审项目,探索博士生联合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聘请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讲座,补充、完善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升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多次修订博士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经费资助办法,完善校院两级国际学术交流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博士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4. 关口前移,多级监控学位论文质量
出台管理办法,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全过程多级监控,通过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制定选题报告管理办法,依托导师、系所和学科规范和加强开题报告管理,关口前移,夯实基础;盲审评阅前进行预答辩和小同行初评,把关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博士生修改和完善论文;增设分委员会内审制度和存疑论文报告制度,通过分委员会严控出口。
5. 严格把关学术诚信,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防范在前,通过科研诚信讲座、签署《学术规范承诺书》等形式,教育和影响研究生维护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日常监督,落实责任。
6. 多元选拔考核导师岗位,提升导师队伍能力
将“立德树人”作为导师岗位选拔的第一标准,同时综合考虑导师岗位申请人的学术规范、师德表现、培养质量、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选拔评价,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的学术能力、指导能力和活力。